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问卷调研 » 2012问卷调研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 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数据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4-17  

                               黄会林  封季尧  萧薇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是以外国观众为对象的、有关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年度数据调研项目。2011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项目在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两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和一本论著《银皮书: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业界与学术界都对该项目给予了关注,调研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2年,该项目力图在延续2011年调研思路的基础上,对外国观众与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观看偏好、认知程度等方面做进一步调查与分析。

201112月中国入世十周年。入世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主要来自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压力。2012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宣布将进口美国大片的数量提高到34部。中国电影产业势必面临更大的压力。然而,几乎所有讲入世的文章都只提到了中国的压力而忽视了中国的机遇。那就是,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宽阔的舞台展示自己,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入世十多年后,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究竟是什么状况?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的数据调研报告试图以数据对此进行描述。

12012年调研报告形成的背景

2012年注定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世贸组织裁定中国违反了有关文化产品进口的相关条款之后,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宣布扩大进口美国大片的数额。然而就在三个月之后,媒体曝出万达将收购美国AMC院线的消息,万达院线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这两条消息在美国各大媒体上都引起了关注。美国媒体在为中国更加开放的电影市场欢呼的同时,也非常谨慎地探讨了美国的文化霸主地位和文化安全问题。这说明,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文化安全的问题,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

电影是特殊的商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特征。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意味着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在扩大。在美国大片洗礼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对美国的认同大部分受美国影片的影响。在推销自己的价值观方面,美国一向是不遗余力的。同理,中国电影被接受意味着中国文化被更加广泛地接受;中国文化被接受意味着中国电影会吸引更多的外国观众。抛开商品属性谈文化属性,或者抛开文化属性谈商品属性都是不可取的。究竟哪些人经常接触中国电影?经常接触中国电影的外国观众是否也受到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那些方面?本次调研试图用数据回答这些问题。

2、发放、回收问卷的基本状况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在问卷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引入网上问卷调研和移动设备调研方式。该调研报告共回收有效问卷1117份,涉及107个国家,除了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之外,还涉及了大量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此次调研不仅涉及到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母语的人群,还有越南语、斯瓦希里语、希伯来语、坦米尔语等母语的人群参与,共涉及近四十种语言的人群。通过SPSS专业统计得到数据近十万个。

3、报告是在2011年度报告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

作为一个年度调研项目,2012年报告是在2011年数据调研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在问卷设计上既保持了连贯性,同时在多个问题上进一步深化。这既是对中国一年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加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回应,也是作为一个系列调研项目保持稳定性的需要。

    调研报告在“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观看方式”、“类型偏好”、“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理解”等几个问题上保持连续性,并希望通过连续数年对这几个问题的关注,看到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趋势。而通过对“外国观众心目中什么样的电影是中国电影”、“汉语推广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影响”、“观看中国电影是否使观众对中国的看法产生了变化”等问题的关注,从文化交流的层面展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变化。通过对“国际互联网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明星效应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音乐产业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等问题的关注,将中国电影放在一个可以对国家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中对世界贸易形势产生的影响。

    只有保持更开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态度、更加客观的方法,才能够从得到的数据中得出有益的结论,才能够在结论的基础上做系统的理论分析,建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系统理论,最终引导中国文化企业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对外文化输出的方式、方法上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同时从理论上给予深度分析,以避免异质文化冲突和反弹的可能性。以此为目标,“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系列数据调查、研究项目可谓任重道远。

 

一、统计: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基本数据展示

1、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总体数据

 

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认知程度、关注程度、观看数量、观看方式、类型偏好以及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理解。

图表1受访者年龄分布图(单选)

由图表1可见,2012年的调查问卷主要受访者为年轻人。其中十八岁以下占22.3%1824岁占45.0%2534岁占26.6%。也就是说34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据了93.9%。这部分人群对电影的关注和消费最为活跃,他们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图表2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构成图(单选)

由图表2可见,2012年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中,38.4%是高中生毕业生,15.8%是大专毕业生。25.4%是本科毕业生,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占全体受访者的45.6%。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数据分布比较均衡。

图表3受访者职业构成图(单选)

由图表3可知,2012年调查问卷受访者主要是国外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热情,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他们是中国电影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主要观众群。

 

 

图表4受访者掌握语言状况对比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3可知,在受访者中,能够掌握英语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9.8%。能够掌握汉语的人数占总数的64.4%。由此可知,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能够被大多数受访者掌握。能够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比例较大,受访者主要通过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外国院校、外国公司邀请,一般都对中国怀有比较友善的感情。另外,对中国电影感兴趣的外国观众也能掌握一定量的汉语词汇。

 

图表5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数量分布图(单选)

由图表5可知,2012年调查问卷中表示观看过1-5部中国电影的受访者达336人,占31.4%,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达225人,占21.0%6-10部的受访者209人,占19.6%。表示从未看过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只有55人,占总数量的5.1%。从观看数量上分析,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还是很感兴趣的。


图表
6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比较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6可知,选择网络作为主要观赏渠道的受访者585人,占58%。选择电视的受访者458人,占总数的45.9%。网络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途径,中国电影的流传主要通过网络。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在海外影院露面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资源。电视是获得中国电影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免费的。由此可见,虽然不少外国观众看过不少中国电影,但是选择免费资源的较多。

 

图表7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偏好比较图(单项评分)

由图表7可知,在总分为九分的选项中,动作片、功夫片和喜剧得分名列三甲;惊悚片得分最低。动作片、功夫片一直是中国电影比较受欢迎的类型;而喜剧片的得分显示出该片种具有良好的潜力。但是,总体九分,各类型电影的得分偏低,说明中国电影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表现。惊悚片得分最低说明该类型片在中国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制作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图表8受访者最喜爱的国家电影比较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8可知,喜欢中国电影的受访者364人,占总数的34.1%。喜欢美国电影的770人,占总数的72.2%,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魅力。喜欢英国电影的431人,达40.4%,比例也很高。美、英两国均为英语国家,上述数据体现了英语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统治地位。

 

图表9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原因比较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9可知,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理由相对集中。选择“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680人,占总数的64.0%,选择“学习中文”的受访者635人,占总数的59.7%。选择“了解中国社会”的受访者447人,占总数的42.1%。这组数据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观看电影是他们获得有关中国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表10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特点认知比较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10可知,受访者中认为汉语是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的有577人,占总数的55.0%。有346位受访者认为中国演员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个主要特征,占总数的33%。占据第三位的是中国故事。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选择中国音乐的受访者292人,占总数的27.8%。这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有明显的特点,具有相当高的辨识度,因此音乐成为中国电影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技术类的选项较少被选择,则说明中国电影在摄影、剪辑、特效方面没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图表11受访者关认为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元素比较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11可知,认为“故事”是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元素的受访者522人,占总数的51.2%。认为“宣传”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元素的受访者299人,占总数的29.3%。认为“主题”是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元素的受访者251人,占总数的24.6%。“故事”以高票登上榜首。一方面固然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方法还有些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疏离与隔阂,也造成了中国故事难懂的局面。

图表12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信息丰富程度认知图(单选)

由图表12可知,曾经在本国主流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电影报道的受访者662人,占总数的61.0%。这说明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电影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关注度较低。

 

 

图表13受访者最希望看到的中国电影的信息图(最多选三项)

由图表13可知,受访者最希望了解的是“中国电影的历史”,占总数的39.2%。选择“看最新的中国电影”的人数是350人,占总数的33.5%。分析数据可知,受访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热情较高,这可能与国外经常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有关。有关这一项数据的结论,还需要其他数据支持。受访者对于中国新电影非常期待,这说明中国电影拥有许多潜在的观众。

 

2、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受访者的对比,分析受访者的年龄对观看中国电影状况的影响。展示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认知程度、关注程度、观看数量、观看方式、类型偏好、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认知等方面的数据。

图表14年龄对观看数量影响图

    由图表14可知,18岁以下的受访者看过1-5部中国电影的人数最多,一方面可能由于这个年龄阶段受访者课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中适合少儿观赏的影片相对较少。在18-44岁年龄段中,看过>20部中国电影的受访者比例较高,说明这部分人群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力,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热情。

图表15年龄对收看渠道影响图

    由图表15可知,在34岁以下受访者中,“网络”是最重要的观赏渠道。3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进入“电影院”观赏的比例较高。所有受访者都把“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观赏渠道;选择“光盘”欣赏的受访者在所有受访者中比例均匀;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看中国电影的人很少。

 

图表16年龄对最喜欢的电影类型影响图

    由图表16可知,18岁以下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喜剧片,其次是动作片、功夫片和战争/历史片。在18-24岁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动作片,其次是功夫片、喜剧片和剧情片。在25-34岁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动作片,其次是功夫片战争/历史片和纪录片。在35-44岁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功夫片,其次是剧情片、动作片和纪录片。在45-54岁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剧情片,其次是动作片、战争/历史片和纪录片。5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剧情片,其次是纪录片、战争/历史片和功夫片。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排名前四的类型片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答案。18岁以下的受访者喜欢喜剧片;18-44岁的受访者选择了功夫片和动作片,喜欢情节较为激烈的电影;44岁以上的受访者则倾向于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情片。中国电影中的纪录片和战争/历史片也比较受欢迎,受访者表现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兴趣。

图表17年龄对最喜欢的国家电影影响图

    由图表17可知,在所有年龄段的受访者中,除了55岁以上组,其他组都选择美国电影作为最喜欢的电影,表现了好莱坞电影的统治力。只有55岁以上组选择法国和英国的人数超过了美国电影,说明其受美国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中国电影在18岁以下组、18-24岁组、25-34岁组中排在第四位,在35-44岁组中排在第三位,在45-54岁组中排在第四位,在55岁以上组中基本与美国持平。分析此次得到的数据可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低于美国电影、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超过法国电影。这个结论是此次数据调研得出的结论,仅作参考。

图表18年龄对中国电影影响力的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18可知,34岁以下的三组受访者,都把“我对中国电影的印象是从中国电影中获得的”排在第一位,这说明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是通过中国电影建立起来的。18岁以下受访者中,认为“中国电影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的受访者占第二位,说明这一组人群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中国电影传达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18-34岁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有限”;“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正在增长”的比例较高。35-44岁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有限”的受访者最多。45岁以上的两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正在增长”的受访者占了了首位。

   

图表19年龄对中国电影理解能力影响图

    由图表19可知,24岁以下两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中最难以理解的因素”是“剧情逻辑”和“文化差异”,24-35岁受访组认为是“字幕翻译”和“剧情逻辑”,35-44岁受访组认为是“不存在理解障碍”和“字幕翻译”。45岁以上组认为最难以理解的因素是“字幕翻译”。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令外国观众感到最难理解的因素是“剧情逻辑”,既有故事本身的问题,也有文化隔阂的问题。年轻一代看电影更注重画面;年龄较大的观众理解故事更依靠翻译。

图表20年龄对观看中国电影的原因影响图

由图表20可知,18岁受访组观看中国电影的首要原因是“学习中文”其次是“理解中国文化”。18-34岁两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首要原因是“理解中国文化”,其次是“学习中文”。35以上的受访者倾向于把“理解中国社会”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理解中国文化”。由此可见,35岁以下的受访者对于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充满兴趣。35岁以上人群对“学习中文”的需求下降,而“了解中国社会”的意愿增加。

图表21年龄对中国电影的特点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21可知,34岁以下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身份表现为“中文对白”,其次是“中国演员”。35-44岁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身份表现为“中国哲学”其次是“中国演员”。45-54岁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身份表现为“中文对白”其次是“中国故事”。55岁以上组认为,中国电影的身份表现为“中国导演”其次是“中国故事”。由此可见,34岁以下受访者主要从语言、演员等表层的特征判断是否为中国电影,而35岁以上受访者选择哲学、故事等更抽象、更深层的因素判断是否为中国电影。

图表22年龄对中国电影需改进的方面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22可见,44岁以下各组受访者都把“故事”作为“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因素”。不同的是,18岁以下组把“表演方式”放在了第二位;18-34岁两组受访者将“宣传推广”放在了第二位;35-44岁的受访者将“故事主题”放在了第二位。45岁以上组将“增加播放渠道”放在了首位,其次是“宣传推广”。由此可见,对外国观众来讲,弄懂一个中国电影故事是困难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观众对电影内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45岁以上组可能是由于不习惯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因此希望有更多渠道能够观看到中国电影。

图表23年龄对最希望看到有关中国电影的内容影响图

由图表23可知,18岁以下的受访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18-34岁的受访者将“中国电影的历史”的信息,其次是“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的信息作为最想了解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信息。而35岁以上的受访者更希望看到“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由此可见,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和历史都是很感兴趣的。

 

3、性别差异对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状况的影响。展示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认知程度、关注程度、观看数量、观看方式、类型偏好、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数据。

 

图表24性别对观看数量变化的影响图

由图表24可知,选择观看过1-10部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女性受访者高于男性受访者。选择观看过16部以上中国电影的观众中,男性受访者高于女性受访者。从数量上看,中国电影更加符合男性的审美特点,这与中国电影中最为流行的是功夫片和动作片有关。

 

图表25性别对收看渠道的影响图

    由图表25可知,选择进入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男、女性受访者比例基本持平。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选择网络、碟片作为观看渠道,而男性受访者则更加喜欢移动设备、平板电脑、电视作为观看渠道。男性在应用新媒体方面比例高于女性。

 

图表26性别对最喜欢的电影类型影响图

    由图表26可知,选择功夫片、动作片、战争/历史片的男性比例大大高于女性。女性选择喜剧片、剧情片、音乐片、儿童片、纪录片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选择犯罪片、科幻片、惊悚片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因此,男性的兴趣更加集中在具有刺激性的中国电影上,而女性对中国电影的兴趣更加广泛。

 

图表27性别对最喜欢的国家电影影像图

    由图表27可知,男性受访者和女性受访者在“最喜欢哪个国家的电影”这个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对美国电影的兴趣,男女比例基本相同。但是,选择中国电影的两性差异较大,男性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性的比例。这与中国电影风靡世界的主要是功夫片、动作片有关。

 

图表28性别对中国电影影响力的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28可知,选择中国电影影响力很大的男性观众比例大大高于女性观众。可见中国电影更加受到男性外国观众的欢迎。而女性选择“中国电影影响了我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这一项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显示出中国电影在影响受访者的看法上对女性更加明显。

 

图表29性别对中国电影理解能力影响图

    由图表29可知,男性受访者对“演员表演”更加在意。而女性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故事逻辑”“字幕翻译”“音乐画面”“对白/剧情”等方面的感受更加强烈。因此,在观看中国电影的时候,女性更加能够调动全部的感受去观看,也更加挑剔。而男性在观看中国电影的时候主要在意的是表演等表层感受。

图表30性别对观看中国电影的原因影响图

    由图表30可知,女性受访者更容易受到“媒体推介”、“朋友影响”而观看中国电影。选择“学习中文”的女性比例也高于男性。男性观众对“去中国旅行”和“了解中国社会”更感兴趣。

图表31性别对中国电影最有意义的特点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31可知,对中国电影特点的认知,男性观众选择“剪辑方式”“中国哲学”“中国演员”“中国导演”“镜头运用”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选择“中文对白”“中国音乐”“中国服装”“中国建筑”的比例高于男性。因此,在观看中国电影的时候,男性更关注电影本身;女性更关注通过电影获得视听享受或学到知识。

 

   

图表32性别对中国电影需改进的方面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32可知,在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因素中,男性受访者认为“主题”“故事”“摄像水平”“导演方式”更需要改进。女性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在“宣传推广”“增加播放渠道”“电影类型”方面更需要改进。

 

图表33性别对中国电影关注程度影响图

由图表33可知,认为“有时会看”有关中国电影报道的女性高于男性,而选择“丰富的中国电影资讯”、“从未关注”“从未看过”的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在选择中国电影方面主动性高于女性。

 

图表34性别对最希望得到有关中国电影的信息影响图

    由图表34可知,男性受访者更希望看到“中国老电影”以及“中国导演”的信息。而女性受访者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摄影师”“中国演员”的信息。

 

4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对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状况的影响。

展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认知程度、关注程度、观看数量、观看方式、类型偏好、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数据。

 

图表35受教育程度对观看数量影响图

    由图表35可知,在受访者中“高中”“大专”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选择1-5部的人数高于其他,而“本科”和“硕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选择20部以上的人数略高于其他选项。这说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中国电影的喜爱程度有所增加。

 

  

图表36受教育程度对收看渠道影响图

    由图表36可知,在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网络”都是观看中国电影的首选,其次是“电视”。“电影院”渠道也受到了“高中”“本科”“硕士”教育程度受访者的青睐。

 

图表37受教育程度对最喜欢的电影类型影响图

    由图表37可知,“高中”和“大专”教育程度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电影类型为“动作片”,其次为“功夫片”和“喜剧片”。“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电影类型为“动作片”,其次为“功夫片”和“剧情片”。“硕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最喜爱的中国电影类型为“动作片”,其次为“剧情片”和“战争/历史片”。“博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电影类型为“动作片”,其次为“剧情片”和“战争/历史片”。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中的“剧情片”和“战争/历史片”的兴趣增加,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状况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图表38受教育程度对最喜欢的国家电影影响图

    由图表38可知,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美国电影都是一枝独秀,体现出美国电影对不同受教育人群的吸引力。在“高中”教育程度受访者中,韩国电影非常受欢迎。在“本科”和“硕士”教育程度的人群中,中国电影排在“英国”之后,位居第三位。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较高,对接受外来文化的兴趣也较高;另一方面说明除“美国”、“英国”的英语电影,汉语电影具有比较强大的魅力。

图表39受教育程度对中国电影影响力的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39可知,“高中”“大专”“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都认为:“我对中国的印象是从中国电影中获得的”。而“硕士”和“博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则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在增强”作为第一选择。由此可见,“本科”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较易受到中国电影的影响。而受教育更高的受访者则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感受更为明显。

 

图表40受教育程度对中国电影理解能力影响图

    由图表40可知,“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故事逻辑”感到难以把握,对“文化差异”感受比较明显。“大专”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认为“字幕翻译”难以理解,对“文化差异”感受明显。而“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认为“故事逻辑”和“字幕翻译”令他们感到难以理解。“硕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认为“字幕翻译”和“对白/剧情”令他们难以理解,“文化差异”退居次位。“博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则认为“文化差异”是沟通上最主要的困难。由此可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感受经历了一个曲线的过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差异”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到了“本科”以后,“文化差异”的影响力逐渐上升。

 

图表41受教育程度对观看中国电影的原因影响图

    由图表41可知,在“高中”程度的受访者中,“学习中文”和“理解中国文化”是他们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原因。“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将“理解中国文化”放在了首位,而“学习中文”降到了第二位。由此可知,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外国观众通过电影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在增加。

图表42受教育程度对中国电影的特点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42可知,所有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都认为“中文对白”是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征。“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音乐”和“中国故事”是中国电影的重要标志。而“大专”、“本科”“硕士”教育程度受访者则认为“中国故事”和“中国演员”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特征。“中国哲学”这个选项在“高中”“大专”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占据第五的位置;在“本科”“硕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占据了第四的位置;在“博士”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的选择中占据了第二的位置。由此可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外国观众对“中国哲学”在中国电影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图表43受教育程度对中国电影需改进的方面认知影响图

由图表43可知,所有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都将“故事”作为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首要元素,尤其是“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此感受最为明显。对“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而言,“表演方式”和“电影音乐”是需要改进的重要因素。“大专”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认为“宣传推广”是需要改进的重要因素。“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选取了“宣传推广”和“主题”作为中国电影急需改进的两个因素。由此可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更关注“电影音乐”“表演方式”等浅层因素。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则对“主题”等中国电影深层次的问题感兴趣。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的“宣传推广”需要改进。

 

图表44受教育程度对中国电影关注程度影响图

由图表44可知,在“高中”“大专”“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选择“丰富的中国电影资讯”的比例高于“从未关注”的比例。而“硕士”和“博士”选择“从未关注”的比例高于“丰富的中国电影资讯”的比例。说明在获得有关中国电影的信息方面,本科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拥有更高的热情。

 

图表45受教育程度对最希望得到的中国电影的信息影响图

    由图表45可知,所有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中国电影的历史”都占据了第一位。除“博士”组外,看“最新的中国电影”的选项都占据了第二位。“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选择“中国演员”作为第三选项。“大专”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作为第三选项。“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的选择中,“幕后故事”“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中国演员”的比例基本持平。而“研究生”教育程度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作为第三选项。“博士”选择“看中国老电影”作为第二选项,而“中国电影的最新动态”占据第三位。由此可知,中国电影史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独特的位置,外国观众通过观看一定数量的中国电影产生了对中国电影史的兴趣,对看到中国新电影充满热情。

 

二、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调研数据的变化

    1、观看数量的对比。

由调研数据可知,2012年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看过1-10部中国电影,看过20部以上的受访者达到了21%2012年看过10部以上电影的比例接近45%2011年的调研中,只有20%的观众表示看过10部以上的中国电影。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大大增加。

近一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发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万达收购AMC院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在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频频露面,吸引了很多外国观众的目光。一些文化机构举办如中法电影节、中美电影节等电影交流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关注中国电影。这些都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观看方式的对比。

2012年数据显示,选择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占36.5%2011年这个比例是32.2%,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011年选择网络的受访者比例是42.1%2012年达到了58.0%,相比之下有大幅度上升。网络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网络更加便捷,更容易超越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另外,中国电影版权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网络上免费资源很多,这也是外国观众通过网络获取中国电影的重要原因。

 

3、类型偏好的对比。

动作片、功夫片一向是中国电影中受欢迎的类型。2011年这两种类型片的得分都在40%左右,2012年这两项的得分都在50%左右。功夫片和动作片一直在中国电影的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中比较成熟的类型。今年受到青睐的中国电影类型增加了喜剧片,说明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喜剧类型上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轻松的、能够反映中国人当下生活的喜剧片不仅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也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

 

4、观看中国电影的原因对比。

在观看中国电影原因这一项中,2012年选择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680人,占总数的64.0%,选择学中文的受访者635人,占总数的59.7%。而2011年选择中国文化的受访者50%,选择学习中文的21.8%。从这两项数据增长可以看出汉语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汉语的推广,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扩大了;中国电影影响力的扩大也增加了外国观众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5、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理解对比

2011年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总体较弱。5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一般。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很大。2012年,2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在逐渐增长。25.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影响力有限。15%的人认为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很大。认为中国电影影响力很大的受访者增加了7个百分点,虽然中国电影影响力有限,但是影响力在逐渐增长。

 

三、分析:通过2012年数据分析得出的几个结论

1、受访的外国观众对美国电影的认同度最高达72.2%,其次是对本国电影的认同度相当高,高达85%的观众都在“最喜欢的国家电影”这一栏中写上了自己国家的名字。

电影除了商品属性之外还有文化属性,体现出民族的情感倾向。外国观众选择本国电影除了本国电影更容易接受之外,肯定还有面对外来文化时所产生的民族情感因素。调研数据引发了这样一种思考:一方面,作为商品,美国电影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但突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而且突破了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壁垒,取得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美国电影在全世界所取得的成功并不代表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存在。相反,随着美国文化在全世界越来越强势的表现,基于本能的防范意识,弱小文化对抗美国文化的冲突将越来越激烈。不久前,美国人制作的嘲讽伊斯兰先知的电影引发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从本质上说,这次反美浪潮是弱势文化激烈对抗强势文化的冲突,它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导致不少国家政局动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国电影能够在全世界取得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巨额的投资、强大的宣传、科学的理论建设、美国在信息革命中抢占先机、英语传播范围广泛、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美国电影传教士般的精神安慰作用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美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应当归结于由资本控制的英语媒体的成功。利用英语媒体的巨大影响力,美国在信息战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相对于英语媒体,任何其他语言媒体的话语权都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汉语对世界媒体的控制力量微不足道。对于美国来说,控制了媒体就意味着控制了喉舌,由资本控制的媒体倾向性不像政府控制媒体那么明显,更具隐蔽性,这种打着“自由主义”旗号的方式更具有欺骗性。美国电影是美国资本控制媒体的巨大受益者。

   尽管中国电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故事、摄影、音乐等等。但是中国电影曾经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少光辉灿烂的形象,这说明中国电影是有吸引力的。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次遭到边疆部落的侵袭,但是进入中原地区的边疆部落最终又都被中原地区的文化所同化,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传统。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质。因此,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衰弱,根本原因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控制的英语媒体。美国资本控制的英语媒体不可能去培养一个文化上的“敌人”,当然,这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而是针对所有与美国利益相悖的国家。

对中国电影业来说,一方面中国电影应当认真学习美国电影取得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应看到美国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借鉴不能模仿。中国电影应当避免美国模式产生的负面影响,创造出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模式”。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资本运作、国际合作、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体系,才能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中涉及中国电影故事的题目有四个。中国电影故事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特征,是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因素,同时也是观众感到最难理解、最需要改进的因素。

故事是传播信息的有效载体,好的故事具有超越国界的作用,能够在思想和文化的层面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展现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有两千多年讲故事的传统,《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无不善于通过故事传达道理,并且留下了“邯郸学步”、“刻舟求剑”等流传千古的故事。

 从调研结果看,关于中国电影故事的数据令人纠结。在“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特征”这一题目中得票率达30%,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故事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较高辨识度,能够被外国观众认知。在“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字幕”是中国电影难以被理解的重要因素。外国观众只有通过字幕才能理解故事,但是中国的电影字幕却存在翻译上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文化隔阂造成的,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造成外国观众理解上的障碍。汉语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翻译为外语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文化内涵很难被翻译清楚。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故事在传达方面本身面临着不小的问题。在发掘和整理传统故事方面,这几年电影界做了可贵的努力。但是,在以现代的观点阐述和表达传统文化等方面,中国电影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与现代社会主流相适应,这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更令人感到不适的是,很多故事虽然说着中国话,有着中国人的面孔,但故事的核心却是是外国的,说的是外国人才会说的话,严重不接地气。可以说,中国电影在表达中国人现代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3、问卷中涉及中国电影音乐的问题有三个。中国电影音乐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外国观众希望下载中国电影音乐,但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音乐非常需要改进。

 这次调研,我们将中国电影音乐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问卷,并且得到了有益的数据和重要的结论:中国电影音乐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身份标识,中国电影音乐被认知的程度较高。

    音乐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并且与影视产业的关系非常密切。美国的流行音乐通过美国电影和美剧传播到全世界。英国的摇滚乐通过英国摇滚电影传播到全球,《两杆大烟枪》、《猜火车》中的电影原声音乐都曾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英国表演专利协会(The Performing Rights Society)统计,英国音乐人在海外表演和音乐产品出口2008年的收入超过1.396亿英镑。 日本音乐通过日本动漫也在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力,并且创造了久石让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人。不难看出,电影可以催生出巨大的周边产业,音乐与电影的联姻是双赢的选择。最近几年,华语乐坛的沉寂令人忧虑。中国既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星,也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人。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传统、高度的辨识度,这种明显的民族风格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一方面,民族风格被世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与推介有关,还与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中国电影音乐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模仿所谓的西方现代音乐,缺乏独立创新精神。音乐产业不仅仅是影视的周边产业,它对影视产业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音乐的创新与中国电影的创新是息息相关的。

 

    4、问卷中涉及中国哲学的问题有两个。中国哲学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对中国的看法,另外,不少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对事情的看法。

    符号化、标签化是现代传播常见的手段。比如美国电影中代表美国无处不在的星条旗;代表美国自由主义新大陆的自由女神像。这种符号化的表达以其方便易懂而广为传播。电影史的研究者们早就在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中总结出一套有关中国的符号系统。伴随着中国的强大和话语权的增加,好莱坞电影中有关中国的符号系统也在发生着改变。中国崛起在影响着世界的神经,远在欧美的电影工作者形象地表达着这种中国震撼。以往愚昧、沉闷的农民形象或者阴险狡诈的犯罪分子形象逐渐被秀美的山川、戴眼镜的书呆子高材生、神秘的功夫大师等形象代替。这些符号是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加深的表现,反过来,同样也影响着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最经典的中国哲学符号是太极图。太极符号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的经典符号,不少外国电影在表现中国功夫或哲学的时候也使用太极图。总体来说,中国文化的符号表现为神秘感和浓厚的东方异域色彩。西方普遍将理性和科学作为进步和现代的标准,采用太极等文化符号的时候暗含着落后的意味。中国电影在符号化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中国哲学不仅体现于太极这样古老的符号,还应创造能够代表中国人世界观的现代符号。

中国的古代先哲善于通过故事讲道理,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许多寓言故事,故事被认为是传播哲理的重要载体。今天,中国电影人应当学习古代先哲以故事讲哲理的方式,而不是仅仅用一些直观的符号去传达文化信息。中国哲学是通过历代哲人们不断积累的故事流传下来的。一个有着数千年故事传统的国家却讲不出好故事,只能说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过于关注全球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传统;比如在故事中缺乏中国人独特的智慧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千篇一律的东西不可能引起外国观众的兴趣,中国观众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中国电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该以更加严肃和积极的态度进行创作,讲述富于哲理的中国故事,创造代表中国现代文明的文化符号。

 

    5、问卷中涉及到网络的问题有两个。许多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对他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网络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观看渠道。

    网络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2011年数据调研可以发现,观众接受信息和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中国在网络设施建设上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在以网络为阵地的宣传、推广活动上,尚未能抢占制高点。2012年再次对网络的问题进行调研,在“观看中国电影的方式”这一问题上,大部分受访者将“网络观看”作为首选。同时,不少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观看意愿。观看意愿受网络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社区的影响。在网络社区中聚集了一批趣味相通的观众。他们彼此交流观看感受,对彼此选择电影产生了相互影响。因此,网络是电影观看意愿的重要流转地,而且这种流转是有针对性的。相对于电视、广播、广告等单向的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具有更强大的针对性,口碑效应能够通过网络被迅速扩大,并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被外国观众观看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国外进入院线的机会相对较少;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电影有许多免费资源,选择网络观看能够自由控制时间又减少花费。中国在网络建设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每年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巨资,在覆盖率和流量上都处于世界的前列。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6、“请写下一个关于中国电影的关键词”这个题目中,占第一位的是“功夫”,占第二位的是影星的名字,占第三位的是近期电影的名字。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被接受。

“功夫”是中国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标签,功夫片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独特片种在国际上久盛不衰。中国被广泛认识的明星也基本是功夫明星,如“成龙”、“李小龙”、“李连杰”等。充分利用功夫元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功夫片,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电影在研究中历来按地域特征被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但是显然外国观众是将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的。关于“中国电影的特征”问题,“绝大多数观众”认为中文对白是中国电影的最重要标志。从这个结果分析,中国电影作为华语电影被海外观众接受,大陆电影、台湾电影、香港电影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两岸三地电影人应当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增强华语电影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多民族特征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宝藏。发掘少数民族优秀故事,传达中华文明精神与传播汉语一样重要。中国电影应当是多民族共同的电影,在推广华语电影的同时,应当对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语言电影予以扶持。中国在提倡世界文化多极化、多样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本国文化的多样性建设问题。

 

四、建言:根据2012年数据调研结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需要克服的障碍包括:民族情感、价值观、语言隔阂。应当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注入到电影创作中。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中国电影扩大世界影响力,不仅是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克服电影深层次的问题。电影是文化产品,除了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经济。电影就是这场“文明的冲突”中的重要武器。电影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是“文明的冲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电影产业就是“文明的冲突”直接交锋的战场。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中国入世之后,不仅担心好莱坞电影对国内电影业的冲击,更加担心美国文明对中华文明造成的影响。入世十年之后,美国也在认真考虑如何应对中华文明以及它对美国文明造成影响的问题。不久前,美国神经质地宣布对孔子学院进行调查的事件中,文明的冲突表现非常明显。中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文件中连续提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一些主要的英文媒体对此深切关注。万达收购AMC院线之后,好莱坞网站(hollywood.com)、洛杉矶时报(latimes.com )等多家媒体就对中国电影产业世界影响力的扩大进行了多次报道,认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战略已经越来越清晰。

考察中国对美国大片的态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影这一特殊的商品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被当作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关于电影配额的争吵不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早期的西方传教士依靠宗教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令异教徒臣服在他们的脚下。美国则依靠资本控制的英语媒体和发达的好莱坞影业,令全世界拜服在它所谓的“先进文明”的光辉之下。在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部美国电影都具有传教士的作用。它们将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塑造得如此美丽与高尚,自由与民主的赞美诗响彻世界;依靠对媒体和好莱坞的控制,它们将所有与之相左的东西都斥为愚昧和落后,文明的多样性和自主选择的权力被抹杀。

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完成文化影响力布局的前提下,中国想要异军突起,成为“第三极文化”并向全世界证明,必须汲取美欧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文化输出要在战略的高度上操作,电影是这个整体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电影影响力的扩大,不仅是收购几个院线,或者设置进口障碍就可以解决,最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文化中先进的部分,并将其传播到全世界。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是感兴趣的,我们独特的中华文明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但是,只是一味强调中国文化中神秘的部分,将会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不利的影响。创造中国文化中先进的、现代的符号,是我们进行文化输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打铁还靠自身硬”。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要解决自我认知混乱的问题。在很多状况下,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障碍源于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混乱。比如,中国武术的精髓并非击倒对手,而是蕴含在武术中舍己为人的侠义精神。李小龙曾经作为中国的一个符号走向世界,他身上蕴含的不屈于暴力、追求尊严、行侠仗义的精神曾经成为一种思想资源影响了世界。如今在美国好莱坞、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电影中,还经常能够看到李小龙的影子。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哲学和美学追求,令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绝的古老文明。中国古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善于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净土,面临外界的压力甚至剧变时,能够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中国文化中并非缺乏吸引力,而是缺乏发掘这种吸引力的智慧。

因此,对中国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找回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不应该皈依于欧洲的人文主义之神,或者美国创造的以科技和民主为号召的资本之神的脚下,而是应该在放眼看世界之后,重新关照自身。历史已经证明,欧洲和美国的神无法给中国带来实质的改变。中国只有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文化和思想资源,才能为世界所关注和敬仰。

 

2、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需要加强的方面包括:占领网络宣传站的制高点,扩大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信息量,加强影视公司品牌建设,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演员、导演等。

技术上讲,中国电影在诸多方面还做得不足,比如宣传。此问题在很多论文及著述中都曾提到,不少人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进行说明。美国电影的宣传经费一般是整个预算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创造的是精神享受,自然应当在影响人们的判断上做足功课。在建立品牌过程中,类型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电影学术界已经对类型片理论展开了很多讨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考虑,类型片是创造一种能够获得有效的、惯性的传播力量,对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影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应该将精力越来越多地放在制造有效信息上。所谓制造有效信息是指能够引起读者兴趣,能够激发读者传播欲望的信息。

根据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1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人口总数。国际互联网络不仅仅是信息通道,也是重要的信息发生地和消费场所。在“文化冲突”中,网络是重要的战场。谁获得了网络的控制权,谁就获得了信息流转的控制权。现在,网络主要掌控在美国资本控制的英语媒体手中,有效信息大部分通过英语网络传播。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网民,而且不少网民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基本掌握英语,我们应当妥善利用这个资源。在互联网上,在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的状况下,数量优势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信息从制造到传播再到信息的接收,这一过程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网络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海量的。人们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毫无疑问,每一次分享都可能令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再次分享的信息掺杂了分享者自身的体验、快感,这些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更多的影响。信息的接收者不仅能够成为再传播的信息源,而且能够令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倍增器。随着博客、twitter等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个人作为主体的传播模式越来越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对网络的研究应该更多地集中在信息分享的机制上。人们愿意分享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分享的?被分享的信息在分享之后如何增强其效果?中国社会的组成具有独特性,相比于注重个人的西方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充满着小集体,如家庭、单位等等。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更注重关系,传播理论在中国的研究需要对此做相应的调整。

 

3、在合拍片中为了突出中国电影特色,应该更多使用中国演员、说中文、注入中国哲学精髓。在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间寻找平衡点。

合拍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中国电影遇到的最大问题。现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在合拍片上动脑子,制定了很多鼓励政策。许多电影已经分不清国家甚至模糊了地域特征。最近,好莱坞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公司合作,在中国拍摄电影。对中国电影来讲,合拍片已经是中外电影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电影学习、吸收国外电影优秀制作经验的重要渠道。但是,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保持中国电影的独特身份?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电影从业者警醒。

合拍片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将中国电影更加方便地输出,也令外国电影更加方便地输入。出与入是相对统一的。我们应当在出和入之间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有不少合拍片是中国的面孔、中国的风景、中文夹杂着英文、讲着欧美的故事。中国文化沦为背景、或者远景,甚至成了装饰好莱坞故事的东方元素。即使我们在合作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在文化意识上已经丧失了主体性。除了语言、演员这些表层的因素之外,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故事才是中国电影的重要指标。

两岸三地的合拍片面临着挑战。大陆、台湾、香港都曾创作出符合当地特征、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作品。香港的武侠片、警匪片经历了黄金时代,具有台湾地域风格的“小清新”风靡大陆,大陆近年来的大制作电影也在港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随着香港、台湾、大陆两岸三地交流日益密切,华语电影越来越倾向于打破地域限制,逐渐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如果两岸三地合为一体,共同打造华语片的品牌,必然对世界影坛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不过,现实状况却令人忧虑。最近几年,在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合作过程中,双方明显在丧失自己的特点。在创造华语片品牌的过程中,两岸三地必须保持多样性,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品牌系列才更具吸引力。

现在,世界上英语文化占据主流。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持中国电影的独特身份,合拍片将会沦为英语影片。即使表演者依然是中国人、说的是汉语,却已经变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电影”。

 

4、汉语的传播与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是相互影响的。汉语传播越广,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越大,汉语的传播越广。中国应该建立以汉语为先导,以电影为工具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在中国文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有着中国这样漫长的文字记载史。有记载的历史不断强化着中国人自我文化认同。作为记载工具的汉字变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延续、繁荣。自甲骨文产生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文字形制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并且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宗白华先生曾在《美学散步》里多次提出,应该将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史划分的依据。虽然这种著作至今尚未面世,但是,汉字对中华文化的独特作用却可见一斑。

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是相互的。汉语推广的越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强大;同时,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强大,汉语的推广也更加容易。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推广汉语和推广中华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孔子提倡“寓教于乐”,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查问卷中,许多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影响了他对中国的看法,改变了他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不可否认,电影在这些方面确实具有非凡的作用,中国人对美国电影的态度就是明证。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去过美国的,英语也没有达到直接阅读英文或与美国人交流的程度。但是为什么美国形象如此深入人心?美国人在电影中不断扮演着拯救者、正义使者等角色,于是不少人梦幻着美国有一天会来拯救危难中的自己。甚至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如《金陵十三钗》中,拯救中国人的也是美国人。然而可悲的是,美国作为国家机器维护的必然是美国的全球利益,而不是几个期待被拯救的中国人的利益。美国人不是救世主,只不过借助好莱坞电影,它一次次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美国电影传教士式的宣传激起了反感,也产生了不少拥趸。欧美文化的强大、与英语的传播不无关系。借助汉语的传播和汉文化圈的建立,历史上中国也曾经对亚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汉语传播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进步,中国网民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运用英语与世界交流方面也在不断进步。汉语的推广在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影响下不断扩大,如果汉语能够成为语言交流的主体,那么汉文化的影响力必然扩大。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不现实,但是利用国家力量加强文化影响力,已经是许多国家的共识。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如风靡全球的“公开课”项目,利用美国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政府投资,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对世界各国的精英阶层产生影响。它推动了全球教育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国文化的追随者。由此看来,充分利用电影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传播渠道,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中华文化因其博大而包容,因其包容而博大。在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向来以其山环海抱的独特地域特征而孕育了“大一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央王国”的文化气质。现在仍有不少英语学者将中国称为“中央王国”。这种文化气质造成了数千年历史上,无论中原大地经历如何的劫难,如何被边疆部落统治,最终都在文化的旗帜下融为一统,其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于强烈的主体精神。正如古代中国将中央政权之外的政权称为“藩属”,再之外则称“夷狄”。既然以自我为主体,则其他文化和政权只有皈依在中华道统之中才具有合法性。即使在清政府打了败仗的时候,英国使者来北京仍被称为“暎夷”。自开眼看世界后,这种“唯我独尊”的精神受到批判。但是,也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文明的延续才具有合法性。如今,在美国、欧洲的强势文化入侵之下,中华文明“唯我独尊”的主体气质逐渐沦陷。文化建设上的迷茫在社会上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思想,一方面有些人依然躺在“中央王国”的文化美梦上执迷不悟,一方面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已经丧失了活力,必须由西方文化来拯救。但是我们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提法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当下世界文化格局。在欧洲、美国作为强势文化之外,中国应该作为文化的一极,也可以成为文化的一极。

文化的进步不是来自对抗,而是来自融合。不少文化学者都在热烈讨论法国、日本等国在捍卫本国文化主体性的战略上采取的措施。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再次辉煌不是在对抗欧洲、美国强势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吸取外来因素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文化的生命力来自秉承这种文化传统的人群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基础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应对急剧变化时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历经数千年的积累,成就了中国应对外界变化时追求顺应与超脱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国电影应该生长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充分吸取中华文明的先进成果,寻找普世的价值,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制作和传播。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判断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沾沾自喜。此次数据调查的结论,对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此为依据,采取积极的措施,中国文化或曰第三极文化将作为重要的一极,发挥它在世界文化当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732室 电话:(010)58805680 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