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问卷调研 » 2013问卷调研

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调研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4-22  

     黄会林 封季尧 白雪静 杨卓凡

 

内容摘要: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436份有效问卷,涉及99个国家和地区。调研报告重点就汉语水平对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影响、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状况、选择网络为主要观看中国电影渠道的受访者的行为特点以及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片的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认为,“中国梦”理论解决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应不断增强电影创新能力和传播“正能量”的自觉意识;中国电影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观众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中国电影 国际传播 中国梦 创新

 

引言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是以外国观众为对象的有关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年度数据调研项目。自2011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经连续进行了两届,在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和两本论著,在电影研究学者与电影从业者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创新依据。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进行了第三届“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历经六个多月的努力结束了问卷回收与数据分析工作后,2013年数据调研进入报告撰写阶段。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面对崭新的数据,撰写者既因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而喜悦,也因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的问题而焦虑,还有因数据分析产生的困惑和思考。

2013年调研报告既有文化、媒介、语言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关系的宏观思考,也对武侠片、明星、电影节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关注两个领域、三个关系。两个领域是传播媒介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互影响。三个关系分别是汉语掌握程度与受访者接受中国电影的关系;不同母语的受访者与中国电影接受程度的关系;选择网络为主要观看媒介的受访者与中国电影接受程度的关系。

一、2013年调研报告形成的背景

2013年数据调研开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多次对文化建设目标和战略发表重要阐述。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期待经历过十八大后的中国带给世界惊喜。“中国梦”、“正能量”等一系列政治、文化热点词汇展示了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上的信心和决心。美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与“美国梦”是分不开的,全世界顶级的电影工作者因“美国梦”而前往美国,美国电影向全世界一遍遍推销“美国梦”,“美国梦”给美国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巨大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不断阐释“中国梦”, “中国梦”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128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0亿,其中国产片票房超111亿元,占比约56%。全国城市影院新增银幕4500多块,银幕总数已达176万块。全年有5部国产电影票房超5亿。一批青年导演如徐峥、薛晓路等崭露头角,成为电影市场主角。2013年国产电影市场充满繁荣景象。

 

二、发放、回收问卷的基本状况

2013“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采用了邮寄、网络、移动设备、面对面调研等多种方式,共回收问卷1500份,有效问卷1436份,合格率95%。参与问卷调研的群体中,男性占52.6%,女性占44.1%。调研采样涉及99个国家,除了在美国、法国、韩国、英国等国家开展之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了大量亚非拉国家的人群参与。此次调研共涉及近四十种母语的人群,不仅包含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种世界主要语言,也涉及了以越南语、斯瓦希里语、希伯来语、坦米尔语等为母语的人群。经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近四十万条相关数据。

三、分析: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基本数据

1、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总体数据

受访者掌握汉语状况(单选)

由图1可知,参加2013年数据调研的受访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完全不懂汉语的受访者都在20%以下。掌握简单汉语词汇和能够使用汉语简单交流的受访者占了近70%2013年数据调研侧重研究汉语水平对外国观众接受中国电影文化的影响。受访者样本采集主要通过驻外机构、公司以及国外大学进行。

 

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数量状况(单选)

    由图2可知,2013年的受访者中看过10部以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50%,看过11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27%。还有约23%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没有兴趣。约33%的受访者看过不到5部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缺乏持续、有力的刺激因素。

 

3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渠道状况(单选)

由图3可知,受访者在观看中国电影时主要选择免费网站和电视这样的免费渠道。选择了院线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只有18.4%。通过付费网站和影碟观看中国电影的约占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尚处于培养观众的阶段,只有约30%的受访者直接消费了中国电影。只有约4%的受访者选择了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说明移动设备观看电影尚未成为消费主流。

 

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渠道状况(单选)

由图4可知,约67%受访者认为他们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获得。通过观看中国电影获取中国文化信息的只占14.9%。而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在传达中国文化信息方面几乎不再起到什么作用。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大于报纸,小于互联网和电视。但是,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信息,很多信息真假难辨,加强对互联网正面信息的引导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非常重要。电视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重点媒体走向世界应当关注国外电视传媒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影响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因素(最多选三项)

    由图5可知,观众在选择中国电影的时候,主要受到朋友推荐、网络预告片、电视的影响。其中朋友推荐是影响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最主要因素,人际传播是电影传播的主要途径。网络预告片和电视节目也能够激发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收看欲望。选择互联网的受访者只有7.2%,可见虽然许多受访者通过网络观看中国电影,但是他们对网络提供的信息并不信任。而电影杂志、电影贴片广告、电影奖项、电影海报等途径对普通消费者选择电影只起到辅助作用。

 

受访者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评分

由图6可知,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电影依然是动作片、功夫片、历史/战争片和喜剧片。观众最不感兴趣的中国类型电影是音乐片和恐怖片。中国拥有独特的音乐体系也曾经涌现出许多志怪小说,在音乐片和恐怖片上应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总分9分的评价体系中,得分最高的动作片和功夫片得到了6.8分。这说明尽管动作片和功夫片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类型片,但是观众对它们的评价依然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平均评分是5.7分,总体评价属于中等水平。

 

受访者对功夫电影元素的认同度(最多选三项)

由图7可知,约50%的受访者认为功夫效果是他们选择功夫片的主要依据。功夫片是中国独特的成熟类型片,功夫片具有中国特色的制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功夫片的武术指导直接决定了影片最后的功夫效果。电影场景和故事情节也是受访者评价功夫片的重要元素。功夫片一般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江湖”为故事背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功夫片如果要吸引观众,必须在功夫效果上不断创新,在电影场景和故事情节上体现明显的中国特色。

 

功夫电影对受访者的产生的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8可知,功夫片对受访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到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功夫片能够引发观影者对中国的兴趣,刺激观众到中国旅游、学习汉语、学习功夫,增加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功夫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积极开发功夫片的周边产品,如旅游产品、功夫汉语、功夫学校等。

 

9   中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9可知,中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具有独特文化的、神秘的国家。这三个评价都是比较中性的。对于中国人不文明这样的负面评价,高于中国是现代国家、中国人友好这样的正面评价。中国电影在内容选择和表达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10  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最多选三项)

    由图10可知,受访者对中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了解程度很低。约28%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任何中国的国际电影节。最为知名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出现的时间最短,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中国电影节成为国际级的电影节尚有一定的距离。

 

11  受访者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知(最多选三项)

由图11可知,约5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看过或者很少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而看过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受访者大多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独特性、与其他媒体反映的中国现实不同、能够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尽管传播水平不高,但是能够直接影响观众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知。

 

2、对比分析母语为英语、韩语、法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

英语区、韩语区、法语区的受访者约占样本总数的46%。以英语、韩语、法语为母语的受访者接受中国电影的状况可以为中国电影在亚洲、欧洲、北美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提供借鉴。通过对比分析来自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接受中国电影的行为特点可以为中国电影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提供借鉴。

 

12 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观看电影数量状况(单选)

    由图12可知,只有3%的韩语区受访者表示没看过中国电影,大大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看过1-5部中国电影的三个母语区的受访者比例相差不大。看过6-10部中国电影的韩语区的受访者约占20%,高于其他两个区域。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的是英语区的受访者,约占21%。可见,来自三个母语区的受访者大多数只看过有限几部中国电影。韩语区受访者由于距离中国较近、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看过中国电影平均数量高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而英语区的受访者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最多,说明中国与英语区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

 

13 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

    由图13可知,母语为英语的受访者评价中国类型电影超过6分的有功夫片、动作片、侦探/犯罪片、历史/战争片、喜剧片。母语为法语的受访者评价中国类型电影超过6分的有功夫片、动作片、纪录片。母语为韩语的受访者评价中国电影超过6分的只有动作片。来自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恐怖片打出了最低分。母语为英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平均评分较高,来自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平均评分较低。

 

14  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观看电影渠道状况(单选)

由图14可知,来自英语区的受访者选择电视、免费网站、电影院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来自法语区的受访者选择电视、电影院、免费网站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来自韩语区的受访者选择免费网站、电影院、电视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尽管对中国类型电影平均评分较低,但是35%的韩语区受访者愿意到电影院或者付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高于英语区22%和法语区28%的比例。

 

15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渠道状况(单选)

由图15可知,英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主要以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比例远远高于电视。而法语区的受访者选择电视和互联网的比例比较接近。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法语区比较显著。

 

16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决定性因素(最多选三项)

由图16可知,来自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容易接受朋友推荐观看中国电影,“口碑”是他们选择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因素。而来自韩语区的受访者最容易受到电视的影响选择中国电影,主流媒体的声音是韩语区观众选择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原因。三个区域的受访者,都选择了网络预告片作为次重要的因素。中国电影应当提高预告片制作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观众。

 

17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对功夫电影元素的认同度(最多选三项)

由图17可知,英语区、法语区、韩语区的受访者都选择功夫效果作为选择功夫片的最重要因素。英语区的受访者认为故事情节、电影场景、中国演员是他们选择功夫电影的次重要因素。法语区的受访者认为电影场景和中国哲学是他们选择功夫电影的次重要因素。韩语区的受访者认为故事情节和中国哲学是他们选择功夫电影的次要因素。可见,中国功夫具有的哲学意味影响了受访者,功夫电影除了精彩的打斗之外,还是一种哲学精神的传达。哲学精神应当成为中国功夫电影的重要类型特征。

 

18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受功夫电影影响状况(最多选三项)

 

    由图18可知,功夫电影对英语区受访者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到中国旅游;对法语区受访者主要影响体现在学中国功夫;对韩语区受访者主要影响体现在了解中国文化。韩语区受访者学功夫的意愿远远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

 

19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对中国形象认知状况(最多选三项)

    由图19可知,英语区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古老国家。法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正在不断发展。受访者大多采用中性词形容中国,“古老”、“独特”,“发展”、“神秘”。极少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但是也只有约2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现代国家。

 

20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了解程度(最多选三项)

由图20可知,法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最低。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高于法语区和英语区的受访者。在英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中,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知名度最高,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知名度高于北京国际电影节。而法语区的受访者中,北京国际电影节知名度最高,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知名度高于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节应当加大国际推广力度,扩大国际影响力。

 

21母语为英语/法语/韩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了解状况(最多选三项)

由图21可知,英语区、法语区、韩语区的受访者普遍没看过或很少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与其他媒体反映的中国现实不同、能够反映中国人真实生活的受访者比例高于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与其他媒体反映的中国现实相似、不能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的受访者比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3、汉语水平对受访者接受中国电影的影响。

通过分析受访者汉语水平与对中国电影接受程度的关系,了解汉语在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22  汉语水平对观看中国电影数量影响对比(单选)

    由图22可知,选择“没看过”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比例最高,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比例最低。在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比例最低。

 

23  汉语水平对观看中国电影渠道影响对比(单选)

由图23可知,完全不懂汉语和只能理解简单汉语词汇的受访者选择电视观看中国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他渠道的受访者。能够使用汉语做一般交流的受访者选择电视和免费网站的比例相同。而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选择免费网站和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比例相近。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进入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更高。

 

24  汉语水平对接触中国文化渠道影响对比(单选)

由图24可知,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选择电影和电视作为接触中国文化渠道的比例高于其他受访者。而不懂汉语、能够理解简单词汇和能使用汉语做一般交流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的比例高于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

 

25  汉语水平对选择中国电影的因素影响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25可知,无论汉语水平高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朋友推荐是他们选择中国电影的主要依据。电视广告和网上预告片是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次重要依据。

 

26  不同汉语水平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

由图26可知,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最喜欢功夫片和动作片。能够理解简单汉语词汇的受访者最喜欢动作片、功夫片和喜剧片。能够使用汉语做一般交流和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最喜欢动作片、功夫片和历史/战争片。不懂汉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平均评分是4.99分。能够理解简单汉语词汇的受访者平均评分是5.54,能够使用汉语做一般交流的受访者的平均评分是5.85分,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的平均评分是5.90分。汉语水平越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分越高。

 

27  汉语水平对功夫电影元素的认同度影响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27可知,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选择电影场景、中国导演、中国演员、剪辑特色的比例高于其他受访者。能够使用汉语一般交流的受访者选择故事情节、功夫效果的比例高于其他受访者。能够理解简单汉语词汇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建筑、中国音乐的比例高于其他受访者。不懂汉语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哲学、中国服装的比例高于其他受访者。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元素的兴趣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

 

28功夫电影对汉语水平不同的受访者产生的影响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28可知,不懂汉语和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受功夫电影影响最希望了解中国文化。而掌握简单词汇的受访者最想学功夫。能够用汉语进行一般交流的受访者最希望学汉语和到中国旅游。

 

29汉语水平对中国电影影响中国形象的状况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29可知,不懂汉语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后比其他受访者更容易认为中国人贫穷。掌握简单汉语词汇的受访者认同中国是现代国家、中国是神秘国家、中国人不文明。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一般交流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有突出的特色、中国人友好。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选择各个选项的比例比较平均。

 

30汉语水平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30可知,随着受访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都有所提高。

 

31汉语水平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知对比(最多选三项)

由图31可知,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中约16%表示没看过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远远低于其他各组的比例。表示看过很多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受访者中,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比例最高。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独特性、不枯燥。

4、分析通过互联网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的特点。

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主要通过网络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的特点,可以对这部分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32选择不同观看渠道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

 

动作片

功夫片

儿童

/

家庭

历史

/

战争

犯罪/

侦探

平均分

电影院

7.1

6.9

5.4

5.4

6.2

5.9

5.8

5.4

5.0

5.1

5.4

6.3

6.0

5.8

电视

6.9

6.8

5.2

5.1

6.2

6.0

5.3

4.8

4.6

4.7

5.4

6.2

5.8

5.6

付费

网站

6.3

6.4

5.4

5.4

6.4

5.8

6.1

5.2

4.9

4.8

5.1

5.4

5.6

5.6

免费

网站

7.1

6.8

5.5

5.2

6.4

6.2

5.9

4.9

4.4

4.8

5.6

6.8

6.1

5.8

影碟

6.8

6.8

5.3

5.1

6.2

6.0

5.6

4.9

4.6

4.7

5.5

6.4

5.9

5.7

由图32可知,无论通过哪种途径观看中国电影,动作片、功夫片、历史/战争片和喜剧片都是受访者最喜欢的类型。选择电影院和免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高于选择影碟、电视、付费网站的受访者。

 

33网络对观看中国电影数量的影响(单选)

由图33可知,选择网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看过1部以上中国电影的达83%,高于77%的平均水平。各段比例也都高于平均水平。可知,选择网络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观看数量普遍较多。

 

34  网络对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34可知,最能够打动选择网络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的是网上预告片、其次是朋友推荐。电影杂志对以网络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影响高于电视媒体。

 

35  网络对功夫电影元素的认同度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35可知,以网络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最在意功夫电影的武打效果,远远高于其他元素。故事情节、中国哲学、电影场景、中国演员是受访者选择功夫片的次重要因素。

 

36网络对受访者了解中国电影节程度的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36可知,在以网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中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知名度最高,其次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节的知名度总体较低,说明中国电影节在网络上并没有引起特别多的注意。

 

37网络对受访者观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影响(最多选三项)

由图37可知,以网络作为主要观看渠道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能够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具有独特性,与其他媒体反映的中国人生活不同。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评价比较正面。

四、2013数据调研的延续和变化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调研”项目是年度调研项目,在调研问卷设计和报告撰写上保持延续性。如持续调研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数量的变化、观看中国电影渠道的变化、对中国类型电影评价的变化、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关系变化等方面的数据。同时,每年的调研都会突出研究重点。2011年数据调研侧重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概况。2012年数据调研侧重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受访者的影响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2013年侧重从母语、汉语掌握程度、观看渠道对受访者的影响角度研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1、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数量下滑

2013年观看过1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27%2012年看过1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45%2011年观看过10部以上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20%2013年尽管国内出现了四部票房超过5亿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并不是传统上外国观众喜欢的动作片和功夫片,因此在国外没有引发观众的追捧。

2、受访者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降低

2013年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18%2012年选择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占37%2011年这个比例是32%2013年选择通过电视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高达34%,远远高于2012年和2011年。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降低与经济不景气有关,受访者更愿意选择电视和互联网免费资源观看中国电影。

3、功夫片和动作片依然是外国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片

动作片、功夫片依然是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但是相对于2011年的4分和2012年的5分,观众对动作片、功夫片的评分提高到了6.8分。这说明观众对这两个片中的喜爱程度有所增加。

4、中国电影对外国观众的影响力更加深入

2011年选择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约占50%,选择学习中文约占21%2012年选择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约占64%,选择学中文的受访者占总数的60%2013年选择到中国旅游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都约占39%,选择学汉语的受访者约占37%。观众到中国旅游的意愿增加,观众更希望近距离观察中国,通过旅游了解中国。旅游能够提高中国餐饮、酒店等产业的效益。

五、结论

 

1、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类型电影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中国类型片市场尚未成熟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2013年中国类型电影评分系统的总分是9分,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给出的平均分是5.7分,总体评价中等。得分最高的是功夫片和动作片,得到了6.8分,得分中等偏上。得分最低的恐怖片、音乐片得分未超过5分。中国类型电影依然主打动作片和功夫片,其他电影类型缺乏吸引观众的有效因素。

中国功夫片和动作片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类型特征。但是,成熟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如果不加强创新,很可能被观众抛弃。中国动作片和功夫片除了动作效果、拍摄技巧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理论创新。从李小龙功夫片到《卧虎藏龙》不仅是功夫片风格的改变,也是功夫片理论的进步。从《卧虎藏龙》到新一轮热潮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上的突破口。

其它类型电影需要吸取国际上成熟的制作经验,研究受众需求,明确类型特征。将中国特色文化与类型电影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应当形成以功夫片、动作片为主打,其他类型电影各具特色的类型片市场。

 

2、中国电影节距离真正国际化尚有较大差距

2013年数据可知,中国电影节在国际上知名度很低。超过57%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任何中国电影节或者知道一点,但不了解。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电影节,但是低于1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了解这些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创办于198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两个老牌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依然较低。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虽然非常年轻,但是知名度已经可以与香港和上海的老牌电影节比肩。背靠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北京国际电影节更有希望成为真正国际化的电影节。

中国电影节的国际化首先要解决定位的问题。北京、上海、香港分别植根于“京派”、“海派”及国际化的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特色。北京、上海、香港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三大电影节在定位上既要突出国际化,也应当彰显中国文化元素,既要有相互竞争,也应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一流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国际一流水平的作品,制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国际化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国内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电影节应当立足国内,大力推广中国电影作品,鼓励年轻导演和演员创作,成为国际明星的制造厂。

 

3、提高功夫片创新水平能够直接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功夫片具有成熟的类型特征,拥有众多爱好者,一直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力。中国的国际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都是功夫片明星。由2013年数据可知,观众重视功夫片的武打效果,武打效果是他们选择功夫片最重要的因素。喜爱功夫片的观众希望到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

功夫片为了达到良好的武打效果设置了武术导演职务,发展了源于神怪片的威亚技术。武打效果是功夫片最重要的类型特征。武打效果的创新能够直接推动影片的上座率,许多国外电影如《黑客帝国》也不断吸取中国功夫片的元素,帮助影片获得票房成功。

尽管武打效果是观众最为看重的因素,但是武打效果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功夫片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爱国的优良传统,融合了中国哲学观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抛弃了这些仅仅追求武打效果和故事情节难以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功夫片。

功夫片的传播直接吸引外国观众到中国旅游,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即使某些功夫片在国外没有取得良好的票房,但是对中国旅游的发展依然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功夫片可以提高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的兴趣,能够快速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功夫片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力,应当加强功夫片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从资金和政策对功夫片的国际传播予以支持。

 

4、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难以吸引外国观众

2013年调研数据可知,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的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这说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存在较大问题。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是对生活机械的反映,而是通过摄像机捕捉现实生活中闪光的瞬间,融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缺乏打动外国观众的力量,说明它无法满足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需求,没有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渠道。

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者应当认识生活、记录生活、干预生活,在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上达到社会学家的高度,按照历史学家的标准记录生活,以奉献社会的热情干预生活,努力将电影打造为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

 

5、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态度迥异

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交流提高了英语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来自英语区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英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打分高于来自法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英语区的受访者首选电视和免费网站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他们认为互联网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朋友推荐是英语区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主要依据。英语区的受访者受中国电影的影响最想到中国旅游,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非常独特。香港电影金像奖在英语区受访者中知名度最高。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文化颇有渊源,因此韩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较高,有高达97%的韩语区受访者表示看过一部以上中国电影。数据显示,韩国人观看中国电影更容易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高于英语区和法语区。中韩虽然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也存在文化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因此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价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由于韩国恐怖片、谍战片等类型片制作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韩国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流行,韩语区受访者对中国恐怖片等相关类型电影评价较低。尽管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低,但是愿意到电影院或收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的韩语区受访者高于其他两区。韩语区受访者虽然也喜欢中国功夫片,但是学功夫的兴趣远远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集中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发展中的国家。

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较高,他们更习惯从电视上观看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法语区受访者观看功夫电影时感兴趣的因素,他们学功夫的热情高于其他。在法语区受访者中北京国际电影节知名度最高。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最低,但是兴趣最浓厚,应当加强对法语区的中国文化传播。

 

6、汉语掌握程度越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越高

通过将不同汉语掌握程度的受访者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汉语能力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更高。

2013年数据可知,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没看过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提升。随着受访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明显提高。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明显高于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汉语能力直接影响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认知。这说明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总体评价提高。

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更愿意进入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通过汉语的学习,受访者了解中国社会的意愿增强。他们不满足于电影提供的信息,希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现实的中国。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具体,了解的越来越深入。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的态度更友好,兴趣更浓厚。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能够把握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比较微妙的部分,因此对它的兴趣高于汉语能力较低的受访者。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对待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更加理性。

 

7、网络是外国观众获得中国电影信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

2013年数据显示,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高、观看数量较多,他们选择中国电影更看重网上预告片的质量,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具有独特性,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香港电影金像奖是网络上知名度最高中国电影节。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评价比较正面、积极。

中国电影在海外直接进入院线和电视媒体的机会有限,网络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互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突出了受访者的主动性,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观看,还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了解其他人对电影的评价,搜索更多有关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的了解更加深入。

网络能够为电影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信息共同描绘了一部完整的电影。从电影被观看到观众对它进行评价,到再次被其他观众观看,中间评价的环节对电影的传播越来越重要。重视网络传播效果、积极探索网民的行为特征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非常重要。

 

8、外国观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中性

在评价中国国家形象的时候,外国观众普遍选择了“古老”、“文化独特”、“神秘”、“发展中”为关键词。选择中国“不文明”或“现代”的受访者都在20%左右。尽管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往来不断扩大,但是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印象依然是东方神秘文明古国。中国电影在用影像描述中国形象的时候,应当突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肯定中国发展成就,用影像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评价。外国观众普遍喜欢中国的动作片和功夫片,动作片和功夫片不应渲染暴力,应当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达正能量上下功夫。

 

9、外国观众熟悉的依然是成龙、李小龙等功夫明星

2013年调研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个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男演员方面有322位受访者写了成龙,106位受访者写了李小龙,95位受访者写了李连杰。女演员方面各有12位受访者写了范冰冰和章子怡。导演方面有28位受访者写了张艺谋,11位写了李安。

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演员依然是三位功夫明星,其中成龙最具知名度。成龙一直活跃在中国影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他的功夫喜剧极具风格,受到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范冰冰和章子怡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女星。两位女星经常亮相各种国际电影节,她们的东方风情颇引人注目。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导演是张艺谋,多次国际电影节奖项令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尽管2013年以来,徐峥、薛晓璐、赵薇、白百合等年轻导演和演员获得了国内观众的认同,创造了非常高的票房,但是由于他们创作的电影不是外国观众喜欢的功夫片和动作片,因此还没有能够引起外国观众足够的注意。但是,随着中国类型片的成熟,国际传播力度加大,新生代的导演和演员终将占据国际舞台。

 

六、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对中国是一件大事,对世界也是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中国这样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它的发展战略将对世界格局变化产生直接持续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了“改革”这个词,在文化发展方面涉及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开放四个方面。《决定》明确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文化领域的改革将如何塑造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尚不明确,但是毋庸置疑,这次改革将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截至2013128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0亿,其中国产片票房占比约56%。全年有5部国产电影票房超5亿。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赢得主体地位,一批年青导演和演员开始成为中国票房市场的主角。

“打铁还需自身硬”,走出国门必须首先站稳脚跟。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正能量”“美丽中国”等一系列热词逐渐解决了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创作方向,传播内容的问题。站在这个基础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必将迎来新的历史契机。

 

1、“中国梦”是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解决了中国电影创作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不断阐释“中国梦”理论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极具包容性。它不是对中国特殊时期、特殊领域的概括,而是对中国发展的普遍性概括,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美国梦”就一直对美国电影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许多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怀着“美国梦”去美国,美国电影成为“美国梦”的布道者。“美国梦”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利益。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广大电影工作者要把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抒发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作为应有的历史担当,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用光影展现人间真情,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成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深刻地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鸦片战争之后,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电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今,“中国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抓住了“中国梦”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也就抓住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中国电影是中国社会的镜像,中国文化是中国电影影像的本体,在中国文化中精炼出的“中国梦”则是中国电影本体的核心。因此,“中国梦”作为中国文化核心,解决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立足于什么样基础的问题。中国梦当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论,它能够给中国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能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倡导“第三极文化”理论,倡导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通中外以求超胜。“中国梦”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解决了多元文化中中国电影主体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将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持续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应当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进一步增强创新创造活力,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2、增加汉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保护中国娱乐地缘政治利益,巩固汉语言文化圈

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与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直接关系。受访者对汉语掌握程度与其对中国电影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成正比。因此拓展汉语的传播渠道可以促进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强有利于汉语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汉语言文化圈国家对中国电影的认同度较高。巩固和加强汉语言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向其他文化圈渗透,不仅关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而且关系到中国娱乐地缘政治利益。

传统上,受汉语和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周边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电影比较认同。在电影版图上,这一地区属于中国娱乐地缘政治的核心区域。如今,由于英语流行,美国文化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美国通过贸易手段、外交手段主动出击开疆拓土,英语成为本地区的强势语言,美国大片在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电影娱乐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美国不断与同属东方文化的印度加强合作,通过印度电影冲击东南亚、南亚、中亚娱乐市场,抵消中国电影文化的影响力,影响中国文化的地缘政治结构。同时,汉文化影响力较强的区域内娱乐地缘政治也在变化。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对中国电影市场不断造成影响,主导地区娱乐市场的趋势明显。东南亚电影不断进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面临的多重娱乐地缘政治挑战,形势并不乐观。

当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中国“嫦娥”飞天、“蛟龙”入海、航母远出大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吹响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中国电影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创作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影片,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也是信息的传递。中国电影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全世界大力推广汉语,不仅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非常重要。

 

3、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电影创新能力,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抢占多媒体时代国际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它的诞生、发展与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密不可分。互联网对电影的制作、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顺应全媒体时代电影发展趋势,将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播相融合,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2年底至今,中国电影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数据不断更新。这是中国电影行业从管理者到从业者数百万人努力的结果。作为现代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行业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影市场,观影人群每年递增20%以上,观影市场不断成熟。中国电影不断革新,新技术应用、院线建设都与世界前沿接轨,有些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依然突出。近三年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反映,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东西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无论是电影体制的创新、电影创作方法的创新、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特别是电影内容的创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认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国电影将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

2013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3125日,4G牌照正式发放,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网络升级正式开始。中国电影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与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发展相融合,抢占全媒体时代的制高点。

调研显示国外观众主要通过网络观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必须考虑网络版权问题。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盗版,打击盗版是为了防止不良影像、不规范的翻译等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开放版权,增加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官方渠道。比如中国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拥有国产电影片库95%的版权,拥有北美和香港落地的两个国际频道。其官网m1905.com拥有大量电影资源,但是大部分电影没有外语字幕,造成节目资源的浪费。通过市场手段引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盘活资产,在体制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应传播“正能量”,加强类型片创作,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精准营销

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和大一统文化的矛盾统一。多元化和大一统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的指向性是“包容”与“平等”。对中国电影来说,不仅要面对中国国内多元化的挑战,也要面临走出去,国际上多元文化的挑战。多元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电影中反映的中国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造成中国电影反映的内容越来越局部。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图像,造成了对于中国形象的损伤。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多元文化的挑战,应当发掘多元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摒弃消极的一面。中国电影应传播“正能量”,用镜像传达中国人的生活、梦想。摄影机并不是客观记录的工具,当创作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倾向性。既然倾向性不可避免,就应该努力发掘“正能量”,通过操控摄影机的人的手,向观众传达“正能量”。并不是说追求“正能量”就一味歌功颂德,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应当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它的发展就更加稳定。传达“正能量”的方式不应该呆板、僵化,应该同样充满正能量。电影工作者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中国需要一支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工作者队伍。

近三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功夫片、动作片是外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但是,近年来,功夫片、动作片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表面上看是情节过于复杂、缺乏条理,如《鸿门宴》、《血滴子》、《富春山居图》等;而根本原因是电影传达的厚黑学较多,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正面关照和引导。2013年以来,有5电影票房超过5亿,分别是《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其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票房分别达到了7.2亿、5.4亿,不仅赢得了高票房也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口碑。中国电影应该脱离依靠一两部功夫大片、动作大片支撑票房的畸形发展局面。应当突破类型限制,在电影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上拓展领域。只有我们真诚地表达对光明和美好的诉求,我们的电影才能够打动国内外的观众。

 

5、中国电影需要国际化的视角,表现全球化的诉求,应当鼓励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创作

《人在囧途》、《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令青年导演徐峥、赵薇、薛晓璐等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他们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活力。这些青年导演都有多年从业经验,熟悉中国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普通人的精神诉求,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接地气”,能够获得主流观影人群的认可。

80年代电影导演辉煌时代之后,中国社会不断变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主流电影观众的需求和品位不断转移,中国电影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以表现社会矛盾和文化寻根为主题的电影慢慢被观众抛弃,年轻观众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信息接受能力,更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宏大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再是电影的主角,而是年轻人眼中的故事背景,他们需要在电影中找到认同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导演走向前台具有必然性。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不是通过简单表达“人类普遍价值观念”“民族特色”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潮流的青年电影工作者队伍。徐峥、赵薇、薛晓璐等拥有广泛的资源,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只有两三个人是支撑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许多具有才华但是缺乏机会的青年导演被埋没。因此,应当从政策的层面上鼓励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在资金上向这些青年导演倾斜。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动力,他们正是中国庞大电影行业的基础和未来。

七、结语

201311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是“创新”与“改革”,可以预见,中国社会将步入充满活力和变化的时代。文化产业是社会变革最直接的感受者,电影行业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国际传播是具体问题所在,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中国梦”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中国文化可以多元化,中国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核心不能改变。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突出个人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和权益。“中国梦”必然会增加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里,创新将会成为创作者自觉的追求。社会变革、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作者黄会林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封季尧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白雪静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讲师;杨卓凡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732室 电话:(010)58805680 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