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祝贺!我院黄会林院长荣获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特等奖
发布时间: 2022-09-03  



祝贺!我院黄会林院长荣获第四届讲述育人故事特等奖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9月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隆重举办。12位不同学段的教师同台讲述、分享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故事。经专家评审和前期展示,依据政治性、故事性、时代性三个重要评判标准,我院院长黄会林资深教授荣获特等奖。

特等奖获奖名单


图片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介绍:“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最早提出并创立的一项德育活动品牌。”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从2021年开始,活动升级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成为全市迎接庆祝教师节的重要活动。“经过四年的积累,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已经成为北京市德育一体化建设成就的展台,成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涵养师德师风的平台,更成为展示首都广大教师展示育人风采的舞台。”

       今年讲述活动聚焦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育人育德能力这一鲜明主题。黄会林先生在讲述过程中,分享了她从教64年来,俯身躬行、不改初心的育人生涯: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奠定了她“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育人基础;北师大的厚重传承锻造了她“严是爱、松是害”的育人理念;国家的重大需求激励了她“勇于探索、敢于争先”的育人实践。


图片

图片


       从上世纪80年代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到新世纪“第三极文化”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北国剧社”、90年代创办“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创立“看中国”项目,黄会林先生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为目标,将教书育人融入血液,体现了对学生,对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


图片

图片


       耄耋犹思济沧海,守望杏坛六十春,是黄会林先生毕生育人事业的真实写照。一生行健不息的她,字典里从未有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从千里沙场到三尺讲台,从教书育人,到振兴戏剧,传播电影,如今积极为中国文化立言,她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卓越的成就,无悔的信念,不变的初心,诠释着教书育人的精神。在第38个教师节和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让我们学习黄会林先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尚情操,以实际行动迎接20大的到来!

附:黄会林先生“我的育人故事”

讲述全文

守望杏坛六十春

耄耋犹思济沧海

黄会林

       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老教师黄会林,今年88岁。从1958年提前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俯身躬行、不改初心,以全部的生命热情,投入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事业之中,至今已六十四年。下面,从三个方面,与大家汇报我的教学生涯和育人实践。

一、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奠定了“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育人基础

       虽然在讲坛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但我的生命底色却是在战场铸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正在北师大附中读初三的我响应“保家卫国”号召,毅然报名参军,跟随部队前往朝鲜。战火纷飞中,经历了许多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其中最严酷的考验来自于清川江大桥保卫战,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上千架次敌机昼夜出动,仅我所在的512团就有百余位战士战死沙场,埋骨他乡,而我却在命运的眷顾下幸存。从那时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笼罩了我——生命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着无数忠魂的意志,必须以全部的生命力量去报恩,以“幸存者”之身实现战友们未竟的遗志。战场悲壮,让我树立起了奋斗、奉献、爱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撑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

图片


       二、北师大的厚重传承锻造了“严是爱、松是害”的育人理念

       1958年,提前留校从教,成为北师大中文系的一名教师。在执教生涯中,我将育人经验总结为“严是爱,松是害”六个字。所谓严,一是做人品德之严,二是做事效率之严,三是做学问方法之严,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教导学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对得起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厚重传承。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培养了一批批各学科人才,先后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超过160人,不少已成长为全国高校教学中坚力量和各领域突出人才。80岁时,开设《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希望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进行成体系、成系统的学习,除了自己亲授外,还组织全国乃至世界的权威专家一道授课。我为这门课立下规矩:上课内容回归文化原典;每节课设有提问交流环节;每位老师出题目给学生留作业,并亲自批改,给出得分与评语;学生须用手书完成作业;每课督导,检查并记录学生作业和老师批阅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们的提升和收获。如今课程已经延续8年,期末学生平均评分近100分。


图片


       三、国家的重大需求激励了“勇于探索、敢于争先”的育人实践

我出生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成长于筚路蓝缕的新中国,是历史发展和伟大变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因此更有意识地立足于大时代,胸怀大格局,一方面,听从组织安排和学生需要,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授课和研究方向,转移到空白、薄弱、亟需投入的教学领域,教学生涯横跨文学、戏剧、电影、传播、文化理论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都全力以赴,每次转型都身先士卒。另一方面,始终关注国家的重大需求和顶层设计,在教学和治学中,一直引导学生去认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立品格和价值,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创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项目,其中“看中国”项目已邀请国外来自五大洲91国的878位外国青年,创作了844部纪录短片,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非官方、跨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图片


       回望过去,教书育人已融入血液;展望未来,我还会在这条充满探索、关怀、奉献的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尽心竭力,奉献终生。

谢谢大家!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732室 电话:(010)58805680 邮编:100875